水产之乡如何“渔”跃龙门?且听专家塘头把脉
发布日期:2020年02月03日
央广网广州12月20日消息(记者郑澍)12月17日至18日,佛山(2019·九江站)乡村振兴主题调研活动在“淡水鱼苗之乡”——佛山市南海区九江镇举行。来自政界、学界、业界、媒界的300多名嘉宾围绕“乡村振兴视野下的水产行业现代化发展”为主题,立足九江镇鲜活实践和探索经验,深入探寻以水产现代化推进乡村振兴的实施路径。
调研活动由佛山市农业农村局、南海区农业农村局指导,南海区九江镇人民政府、佛山市农村经济学会、农民日报广东记者站主办。
在18日下午举行的调研活动报告会上,中山大学哲学系教授吴重庆、华中农业大学水产学院教授何绪刚、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研究员王广军、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农村发展研究所副所长万忠等围绕小农户与乡村振兴、水产养殖模式转型、发展现代水产助力乡村振兴、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等作主旨报告,展开一场“乡村-产业-水产”“人文-自然-社会”的多维度、多层次对谈。
吴重庆认为,当前和今后很长一个时期,小农户家庭经营将是我国农业的主要经营方式。今天的小农户所面对的是一个规模超级庞大、结构超级复杂的现代市场体系。而市场规模越大、结构越复杂,意味着波动和风险越大,小农户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就越突出。政府应该为小农户合作负担组织成本,将乡村社会活力的再造、小农户的再组织化作为最大宗最重要的公共产品供给,以组织小农户合作解决规模生产、质量标准控制、品牌化、规模销售等问题。同时,政府应该为小农户提供公益性的生产服务,包括种子化肥、测土配方、科学种田、疏通小水利等,整合涉农部门和涉农资源,提升乡镇或区域性农业技术推广、动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等公共服务机构的服务能力,有效降低小农户的农业生产成本。
何绪刚指出,当前水产养殖面临鱼价低迷效益差、水体环境难控制、渔病防治难度大、饲料投喂不精准、捕捞作业强度大、养殖尾水处理难等突出问题。基于此,水产经营模式要向三产融合转型,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实现养殖、营销、加工一体化,采取标准化按需生产,统一投入品和技术服务,建立保质保量、优质优价的机制。他认为,散养模式是现代池塘养殖主要问题的根源,鱼虾吃喝拉撒全在塘里导致有毒氮素大量积累,造成环境污染。相比较而言,池塘圈养模式可以实现尾水清、污分离,固形废弃物排除率最高96%,大大提高提升池塘养殖容量,同时具有适应性广、节能减排、提质安全、高效增收的优点。
王广军从广东水产养殖业概况、水产养殖的历史贡献及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了阐述,同时对九江水产养殖发展提出了建议。他建议,九江镇应加快推广智能化养殖设施设备和生态型养殖模式,提升水产良种繁育水平,建设现代渔业示范园区,鼓励利用现有连片池塘建设集垂钓、餐饮服务和科普教育等于一体的多元化多层次都市型休闲渔业观光带,丰富“渔文化”内涵,积极开展品牌建设,申报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擦亮“淡水鱼苗之乡”和“九江鱼苗”等金字招牌。
万忠介绍了广东省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情况,并以新会陈皮产业园为例,总结提炼了政府高度重视及早谋划布局、创新产业发展体制机制、科学规划打造三产融合发展全产业链开发格局、利益共享推动小农户参与分享二三产业增值收益、创新驱动促进产业转型绿色发展等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共性成功经验。他认为,九江镇水产产业基础雄厚、生产方式绿色、增收机制完善、经营规模适度、品牌营销突出、政策支持有力、管理机制健全,完全有条件以鱼苗养殖为特色产业创建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
佛山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张敬文在致辞中表示,2019年,佛山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关于乡村振兴工作部署,切实将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落到实处,全市乡村振兴工作取得了较好成效,农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不断提升。“走进乡村谈振兴”乡村振兴大型主题调研活动首站选在九江镇,以九江镇乡村振兴重点项目为切入点,深入剖析乡村振兴中的九江探索,有助于以点带面,更好地谋划推进佛山乡村高质量振兴工作。
报告会上还发布了《佛山(2019·九江站)乡村振兴主题调研活动共识》,提出要准确把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乡村振兴的新问题、新方向、新路径。
据悉,本次活动是佛山“走进乡村谈振兴”系列活动的第一站。接下来,该系列活动还将继续组织主题深度调研,邀请相关领域权威专家,每次选择一个镇、一个村甚至一家企业,以小切口、大视野、深剖析、广交流、好平台的独特优势,不断为佛山乡村振兴共献良策、共寻新路、共谋宏图。